多家世界知名品牌供应商
admin@dmin.com
时间:2018-09-28 17:52
精密模具零件加工时,尤其是粗加工时,紧固工具的受力一定要均匀,一般采用多遍、对角紧固,紧-松-紧的方法。我们一般习惯的加工方法是认定一个基准面,加工过程中从头至尾不变,以它为基准来加工其他部位。其实,由于加工时内应力的积聚造成的变形,这个基准面也在变形。而基准面的变形,会造成其余形状产生许多变化。在装配时通过修整,又产生许多变化,这些累积起来,就影响了模具的品质和寿命。
为了使制造的模具性能达到设计要求的状态,我们应该解决在加工过程中克服内应力造成的变形这个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常见病。
我们一般是在粗加工时,选择几个不同方向的面作为自我检测三维变形程度的观测面。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附加,待精加工时再切除。附加的观测面不能太小,太小了观测起来不准确。原则是:能大则大,易切除。
在精密模具零件工完毕时,测量各观测面的情况并记录数据后,尽量彻底放松紧固工具,但不得变动被加工件在工作台面的位置,再测量被加工件各观测面实际数据,两相对照,一般就可以知道被加工工件的变形情况。
二次紧固:再次紧固各紧固工具至加工时不会走动为止。这是最难的。然后对各观测面进行小量切削使其能正确起到第二基准(俗称过渡基准)的真实、正确作用为止。
精密模具零件工件翻身:根据粗加工后测量的变形数据,对原基准面进行修整加工时,一定要将工件垫平。如果没有垫平就加工,会使其他的部位产生形状偏移,造成某些部位切削量过大,某些部位没有切削量甚至负凹。这道加工是为了克服基准面的变形,使其能够继续起到第一基准面的作用。
第一基准面的加工,造成它与其他面的误差。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工件再翻身、紧固:这次紧固,工件最好放在原位。对已二次加工的各原检测面,再进行检测。其与新基准面的误差,一般多是二次紧固时过紧造成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这个误差会越来越小。对原加工的各部位进行半精加工。完毕后,检验。检验无问题,移送下道工序。